挺膺者说·返家乡系列 | 在祠堂和乡贤文化间,看见乡村现代化治理体系发展脉络
Body
编者按
青春向党,青年向上。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对全国广大青年寄语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重要精神,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党委统一部署,系团委积极组织、引导青年学子参与2025年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围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等重点方向,25支队伍、共28人深入基层,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开展岗位实习、文化调研、社会观察等多种实地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挺膺担当,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本期让我们跟随2024级本科生伍文情的镜头,在祠堂飞檐间领略广东乡村的岁月静好、历史厚重,看见党员干部进村入户,提升治理效能,体会乡村社会风尚向上向善,和基层治理中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
宗祠文化
宗祠,即祠堂、宗庙、祖庙、祖祠,是供奉与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是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宗祠制度,产生于周代。宗祠往往是城乡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中华儒教文化的代表,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伍文情同学及其团队选择研究廉江市上县村的宗祠文化。该村的黄氏大宗祠是廉江黄氏十族的总祠,于2017年重建完成后继续成为祭祀祖先的场所,还将用于开展助残扶贫、奖学等公益活动。
宗祠一探
廉江市上县村对于宗祠的重建非常重视,所以村委会十分重视大学生团队对于宗祠文化的主动探索与研究,与伍文情团队的信息联络员取得联系后积极约定走访时间,带领他们考察。
在年青的村委会成员守祠人黄老师的带领下,伍文情走进朱漆斑驳的庙门。映入眼帘的红绳来自于宗祠关联到的第一个重要宗族活动:“点灯”。廉江市的乡村习俗中点灯是一个重要部分,该年村子里添了多少男丁,正月十三时祠堂就会挂上多少盏灯。男丁们的家长要一起商量请全村人吃席、请舞狮队来表演等等事宜。
宗祠的左处刻着历代黄氏的捐资捐款的杰出人物,上面有人挣了钱之后回馈养育自己的乡村,有人做了官之后给万千乡民带去温暖,有人踏踏实实务工、攒下钱帮助祠堂重建,有人默默无闻教了一辈子书,让乡村里的孩子走出乡村最后再次返乡。
黄老师说:“这些人物不一定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迹,但一定是充满了正能量的人,一定是能让后辈来到祠堂时感受到力量并记住作为榜样的人。后辈看着这些名单,会深刻认识到捐资名录上密布的名字,不再是宗法制度下的义务摊派,而是新乡贤文化的自愿书写。自然也就会激励着后辈努力向上生长,回馈家乡。”
与之呼应的是在通往祠堂的路旁整齐地放置着宣传村子古代历史的宣传牌,其中有一位元朝时期的御史黄充“纠官邪、锄豪强、恤民、隐名、御名”;还有村委会委员对村民耐心解答关于农村自建房问题的身影、积极带着一群素不相识的大学生们参观的耐心,先人们不怕豪强势力,淡泊名利 、体恤民情却又能驾驭功名的优秀品德鼓舞着上县村村委会全体成员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祖先牌位与现代公益展板形成奇妙对话,传统宗族网络正转化为乡村治理的新枢纽 。
重建者说
捐出重金重建宗祠的承包工程的黄老板年少就前往广州佛山打工,后来自己承包工程创业,年青的时候离开家很长时间,人到中年才重回故土并重新定居在廉江。他回到老家后,立马投入资金支持家乡的祠堂建设,对他而言,投入的资金其实不算小数字,但是家人和他都十分坚定要支持祠堂的建设工作。
黄老师说,村子里他积极参与的项目不止重建祠堂,他还发挥自己工作上的优势,主持设计并承包建设了村子里的文化楼。
在访谈中他提到,自己捐的上万元其实不值一提,还是要感谢众多的同乡人,是同乡的兄弟姐妹们一起汇滴成流,聚沙成塔才有了新的祠堂。而他毅然决然投入自己的血汗钱,也是因为坚信着,只要祠堂在,村子里的血脉就在,村子的根就在。而这一座肃穆的祠堂也没有忘记那些离开家乡去往远方打拼的游子们。他指着新砌的砖墙:“特意留了十二道砖缝不抹灰——等在外打工的后生回来,每人填捧家乡土进去。”
结语
乡村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善治的有效途径。”
上县村的启示在于:祠堂不是封存的文明标本,而是持续生长的文化根系。它是祖祖辈辈心中坚韧的根,是全村昌荣的象征。那些嵌在新墙里的旧砖,既存留着先人的指纹,也印刻着乡贤的掌温。当我们凝视檐角灯笼投下的光影,看见的是古老文明在乡村振兴中的创造性转化——宗族血脉转化为文化血脉,祖先崇拜升华为精神传承,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这正是中国乡村最坚韧的生存智慧,在裂缝处开出细碎的花。